江西百丈峰米業有限公司
地址: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站前西路986號
電話: 4009150300
傳真: 4009150300
網址:zuidberg.cn
江西百丈峰米業有限公司
地址: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站前西路986號
電話: 4009150300
傳真: 4009150300
網址:zuidberg.cn
據《浙江日報》報道:浙江省路橋區農業局統計,10年前路橋的耕地流轉率約30%,5年前約38.6%,2年前為53.3%,而目前已達54.5%,遠高于全省水平。
路橋區之所以耕地流轉面積增速不斷加快,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千斤糧萬元田促進“三農"的新變化。
農民增收,農業增效,農業可持續發展,是三農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。但是,農民增收、農業增效始終是美好的愿望。近年來,農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雖然逐步在縮小,但絕對額卻在不斷地擴大。如何找到一條農民既能夠增收,農業增效,又能夠促進農業生產,尤其是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路子,各地都在不斷探索。浙江省路橋區的“千斤糧萬元田"的路子,就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人多耕地少,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不能改變的突出問題。
目前,我國農民戶均耕地7.5畝,人均耕地1.39畝。如果以現有的耕地一家一戶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,農民增收、農業增效致富難于上青天。
在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比較高的長江流域,比喻湖北省,一般的農業生產是夏秋兩熟制,或者夏季種植油菜,秋季種植稻谷;或者夏季種植早稻,秋季種植晚稻;或者夏季種植小麥,秋季種植稻谷等。依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,無論哪一種種植模式,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。如果遇到災害年景,還得不到這微薄的收入。就算年年風調雨順,一家一戶一年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也不到10000元。這點收入不要說農民增收致富,就是維持農民的生產、生活就艱難。
現在,有一種趨勢值得注意,就是工業化、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了農業副業化、糧食生產“邊緣化"的問題。從事傳統農業不賺錢,是人所共知的問題。有些地方和農民,干脆不從事農業生產,更不從事糧食生產。長此以往,我國的糧食安全就無法保障了。我國雖然糧食生產獲得了“十連豐",但是,今后的糧食能否連年增產豐收還很難“打包票"。有限的耕地、水資源的短缺、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等因素,都決定我們不能絲毫放松糧食的生產。只有在立足糧食生產不動搖的前提下,才能放手開辟農業生產的新路徑。浙江省路橋區的作法,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千斤糧萬元田解決了適度規模經營的問題
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,社會生產關系就要做相應的調整。否則,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,就會影響生產力的發展。
當今我國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。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,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,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,一個現代農民的生產效率比傳統農民的生產效率,要高出數倍、數十倍。這就為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正是基于對我國社會變遷的準確判斷,黨中央作法了農民承包的耕地可以自愿、依法、有償流轉的決定。
有了黨中央的“尚方寶劍",希望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,就可以放心地將耕地流轉給出去,既能夠得到耕地流轉收入,又能夠得到打工收入;希望擴大生產規模,或者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,也能夠流轉到耕地,依靠規模經營獲得預期的收益。
路橋區種田能手黃小友來說,早稻畝產達到1200斤,一畝地種糧也只能賺1300元。他說如只靠種糧20畝,只能解決溫飽。
46歲的梁國平是路橋區路合糧食專業合作社的大股東,也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。幾年土地流轉下來,他所在的合作社已擁有3500畝地的經營權,他自己就有1500畝。一畝地大約產早稻1000斤,按去年每斤1.62元的價格算,一畝收入1620元,減去1200元機械和人工成本,每畝420元。1500畝地可以賺63萬元。老梁說:“種糧利潤少、但風險也小,就算遇到天災、顆粒無收,也有每畝600元的政策性保險。如果倒伏,也能得到200元左右的賠償。種糧相當于定期存款,收益不高但安全可靠。"
千斤糧萬元田解決了農民增收問題
在農民有了高度生產自主選擇權的時代,國家要達到生產目標,如果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等,不但需要政策的支持引導,更重要的是要教會農民生產的技能和方法。
同樣的耕地,使用不同的種植技術和方法,就會產生大相逕庭的效果。糧食主產區種植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,而路橋區的一畝地,就能夠產生10000元的收入,就在于生產的技術和方法不同。
路橋區千斤糧萬元田,“主要靠輪作瓜果蔬菜。"梁國平把田里的“日程表"排得滿滿當當:每年4月25日至8月10日種植早稻;緊接著種一茬西蘭花,一直收割到11月;12月開始,再種一茬西蘭花,一直收割到第二年的4月5日。
收入的大頭來自西蘭花。去年,老梁在1200畝地里進行西蘭花和早稻的輪作。一畝西蘭花地第一茬能割3500斤西蘭花,第二茬還能割出1000斤來,兩茬種下來,就能賣出一萬多元。
而在朱興明的“晚稻—甜瓜"輪作田里,甜瓜一季能采四五茬,按每斤5元的市場平均價算,一畝地收入約1.2萬元。再加上晚稻的2000元收入,一畝地收入輕松過萬。
據路橋區農林局統計,全區15萬畝水田,去年種植早稻的面積為2.1萬畝,其中1.1萬畝達到“千斤糧萬元田"的標準。
規模稍小的家庭農場,著力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,一畝地的純收入也能過萬。黃小友和妻子的20畝田采用“筍菜—早稻—筍菜"輪作,夫妻倆起早貪黑,田間管理到位,早稻畝產量達1200斤,比機械化耕作高出200斤,兩茬筍菜畝產1.2萬斤,按均價1.2元計算,能賣1.44萬元,純收入9500元。加上早稻,每畝純收入10800元。
在我國不少地方,農民還創造了“共生共養"生產技術,畝均收入也能夠達到上萬元。所謂“共生共養",就是在水稻田里養魚、養鱉、養蝦等,既能夠產出有機糧食,又能夠產出優質水產品。
千斤糧萬元田解決了農業持續發展的問題
在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后,對耕地的“掠奪式"經營的問題隨之而來。
要在單位面積上一年比一年多地獲得產出,或者應對不斷上漲的耕地租金和勞動力價格,生產者(經營者)千方百計地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。其中,不斷加大化肥的投入,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。
有關專家指出,我國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是國際公認安全上限的1.93倍,然而這些化肥的利用率僅40%左右,部分地區甚至只有16%-22%,其余成為污染源。而世界氮的利用率平均為50%以上,美洲氮肥利用率為52%,歐洲氮肥利用率更是達到68%。投入農田的氮肥成為地下水體氮素污染的主要來源。土壤已經嚴重依賴化肥,有了“毒癮",土壤自身的生產能力被降到歷史最低。
為了改變過度使用化肥的格局,浙江省路橋區采取使用有機肥的辦法。根據新政策,路橋開始為農戶提供免費沼液,幫助改善土壤、減少用肥。在梁國平今年新辟出的29畝6分田里,槽罐車剛剛澆灌完5噸沼液,“一畝地能少用15公斤化肥,稻谷的品質和產量可能還有提高。"
減少化肥的使用量,作物輪作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
農民為什么愿意種糧?除了收益穩定外,另有它因。在路橋區海燕村村民朱興明說:“沒輪過的田里瓜葉容易枯黃,倒藤的也特別多。若是連續在田里種甜瓜,作物容易產生病蟲害。假如今年畝產1萬斤,明年就只有7000斤,到第三年可能不到2000斤。連續種植經濟作物,地就吃不消,肥力跟不上。"
對此,當地農業專家的解釋是:在經濟作物田里輪作水稻,能有效減少土壤傳染病害的發作,水稻秸稈和甜瓜藤葉還能互為肥料,使用肥量減少近七成,土壤結構得到調整,作物品質也獲得大幅提升。
路橋區的作法,不僅使民增收,農業增效,讓“米袋子、菜籃子、錢袋子"共同發展,而且生態環境也得到不斷改善,為農業的持續發展問題探索了新路子。